若不是专门看一眼今天( tiān)上映片单,很难会留意到( dào)8月15日的今天,有一部《坪石( shí)先生》在这一天上映。相对( duì)于《南京照相馆》和《东极岛( dǎo)》自带的流量和话题,《坪石( shí)先生》同样作为抗日题材( cái)的故事,少了些许热度,不( bù)仅反映在宣发的力度上( shàng),还表现在故事内容里。

《坪( píng)石先生》讲述了1938年广州沦( lún)陷后,国立中山大学辗转( zhuǎn)迁校,历经云南澄江,粤北( běi)坪石,期间坚持办学,开教( jiào),尽管远离了战火纷飞的( de)城市,但藏匿在山水之间( jiān)的师生依旧时刻警惕着( zhe)日军的侵扰和破坏。电影( yǐng)的故事主要围绕1944年中山( shān)大学和岭南大学等学校( xiào)迁往粤北坪石后,在这一( yī)年间的镇民生活,学生活( huó)动,课堂教育,与师生之情( qíng)。

坪石先生代表的是以黄( huáng)际遇为首的一众教授,不( bù)惜一切代价保护学生,校( xiào)产及坚持文化教育和传( chuán)播中华文脉的动人壮举( jǔ),整个故事非常缓慢,像是( shì)一篇散文或是随笔,它没( méi)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( jié),也没有刻意的渲染情绪( xù),如片中一样电影引领着( zhe)观众看待国家危亡之际( jì),文人志士与无名之辈如( rú)何用另一种力量和武器( qì),用力托举着国运与希望( wàng),所以我也打算像做读书( shū)笔记一般,用关键的台词( cí)徐徐展开故事的脉络。

“一( yī)个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( dà)军”
正在课堂上授课的黄( huáng)际遇,突闻外面作响的敲( qiāo)锣声,随即指挥学生立刻( kè)离开教室,躲避在墙角下( xià),天空飞过的几架日寇战( zhàn)机轰鸣作响,眼见飞机暂( zàn)时离去,对于无缚鸡之力( lì)的学生发出的疑虑,黄际( jì)遇面不改色的说道:一个( gè)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军( jūn)。这一句话,实则点明了当( dāng)下学生群体存在的两种( zhǒng)观点,投笔从戎亦或坚持( chí)受教,而作为黄际遇等大( dà)学教授非常清楚通过教( jiào)育培养人才,使学生习得( dé)科学技术,必将能在未来( lái)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,成( chéng)为可以抵御钢铁洪流的( de)中坚力量。而历史证明,如( rú)钱学森等一辈科学家以( yǐ)爱国热忱,学成归来确实( shí)可以“一人抵五个师”。

“无用( yòng)之用,当为重用”
黄际遇面( miàn)对自己儿子认为的“学习( xí)无用论”,且意欲投笔从戎( róng),一方面否定了论断,而另( lìng)一方面也将选择权交给( gěi)儿子,这一情节与后段参( cān)军训练的情节做了互文( wén)和对照,用历史唯物主义( yì)的方法论阐明了爱国救( jiù)国之道的不唯一性,明确( què)知识与学识也是强有力( lì)的抗争武器,断不可抛弃( qì)。

“这座桥你们是打算要建( jiàn)吗?”
“以后会建的”
来自英国( guó)的学者来到坪石做实地( dì)考察,了解当地授课情况( kuàng)与民生民情,在将相机镜( jìng)头对准师生与课堂的同( tóng)时,也对学生们搭建的桥( qiáo)梁模型发出疑问,这个问( wèn)句问的不仅仅是桥是否( fǒu)会建,而是对抗战能否胜( shèng)利的怀疑,对这个民族存( cún)续的疑虑,而来自教授坚( jiān)定的回答,是破除外界对( duì)中国抗战决心的质疑,也( yě)印证了建立抗日民族统( tǒng)一战线理论的深入人心( xīn),“会建”不仅是建一座桥,而( ér)是建设新的中国,树立民( mín)族信念,坚信和平一定会( huì)到来。

“我是不会离开中大( dà)的,这些留着也没用”
在迁( qiān)校关头,黄际遇烧掉了一( yī)沓来自国外的任教邀请( qǐng)函,面对父亲这一举动,错( cuò)愕不解的女儿劝说着父( fù)亲。黄际遇年少聪颖,曾留( liú)学日本并一度加入同盟( méng)会探寻救国之路,赴美深( shēn)造后回国,将毕生所学著( zhù)书执教,正是这样的人生( shēng)经历,让黄际遇心生厚重( zhòng)的家国情怀,坚定毕生事( shì)业和人生定位,中大的存( cún)亡正如国家的存亡,危难( nán)当头唯有明志才可引领( lǐng)师生一同坚守,有国才有( yǒu)校,有校才有家。

“慷慨捐躯( qū),也可知识救国”
来自香港( gǎng)的聪慧学生顽固地决意( yì)参军,然而看透国军腐败( bài)与受尽折磨后,黄际遇惜( xī)才赎回学生,在羞愧低头( tóu)中才真切地体会到运用( yòng)好自己的长处与学识,一( yī)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,对( duì)应了片头黄际遇所说“一( yī)个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( dà)军”,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( fā)光发热,辩证地看待自己( jǐ)与实践救国之道。

“援军明( míng)天就到”
“师生未动,书籍先( xiān)行”,学校借鉴了军队打战( zhàn)的战时理论,为实现迁校( xiào)顺利,首先转移书籍等校( xiào)产是保证教育持续的举( jǔ)措,也是保障学生受教与( yǔ)文脉守护的必要条件,图( tú)书馆馆长肩负重任带领( lǐng)多名挑担工跋山涉水,一( yī)路转移珍贵书籍,却在途( tú)中被县长一行阻拦,并谎( huǎng)称国军的援军将抵达坪( píng)石,要求队伍回程。最终引( yǐn)发故事结尾人与书籍一( yī)同逃难的情节,一方面揭( jiē)露国军鼠目寸光,临阵脱( tuō)逃与脱离群众的反面形( xíng)象,另一方面是大力表现( xiàn)师生百姓共同守护文脉( mài),风雨同舟的大无畏精神( shén)。

“我不上,两箱书上”
结尾黄( huáng)际遇为了多让书籍搭上( shàng)最后一班火车,舍弃了自( zì)己上车的机会,从他身上( shàng)展露出的身先士卒,顾全( quán)大局的气度,代表的不再( zài)仅是中大的教授们,而是( shì) 全国上下在抗战期间,超( chāo)过90所高校如清华、北大、南( nán)开、复旦、浙大等开展的教( jiào)育西迁的历史壮举,为了( le)延续教育之火,国家命脉( mài),民族之根,中国的知识分( fēn)子们用自己的学识与脚( jiǎo)步,绘制了一幅属于他们( men)的“教育长征”。
